聖約翰救傷會總監鍾展鴻和消防處救護員會總幹事屈奇安,拆解降溫消暑的5個秘訣:
1. 大動脈位置散熱最快
使用退熱貼或冰敷,大家通常都會貼在額頭上,但原來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、手腳關節位都是散熱快的部位。散熱快是因為大動脈貼近皮膚表面,亦即可快速將血液冷卻,達至降溫效果。
最佳退熱部位:頸部大椎穴
怎麼能正確找到大椎穴呢?很簡單,把頭低下,會摸到甚至看到一塊突起的骨頭,這是第七頸椎,在第七頸椎下面有一很明顯的凹陷,即為大椎穴。「大椎為陽中之陽,是脊骨的老大,治療小兒發燒效果很好」。
2. 冷敷可止痛消腫
冷敷除了可降溫,亦可有止痛、消腫之效,因此如扭傷或撞傷,都可以冷敷紓緩不適。不過要緊記,不可直接用冰敷在皮膚上,應以毛巾包裹,有傷口或皮膚敏感的尤其要注意。
3. 冷敷範圍不可超過全身10%
鍾展鴻指出,冷敷範圍太大,身體降溫太快,可能導致低溫症。冷敷範圍不應超過全身10%,如體溫低於36度就算過低,35度以下是不正常,要盡快求醫。
4. 30度水溫洗澡
除了用退熱貼或冰敷,鍾展鴻亦建議可以用較體溫稍低,即約攝氏30度水溫洗澡,有助身體降溫。屈奇安則表示,如小孩子發燒,應用溫水洗澡,血管擴張,有助散熱。
5. 消暑5部曲